瞬間"爆發",才彰顯你的威懾力
尼科洛·馬基雅維利曾經這樣說道:“懲罰應雷厲風行地行使,人們在猝然之間會無瑕**;恩惠則應點滴賜予,人們就會因為期待更多的好處而服從。”
很多人并不認同這個說法(實際上是對馬基雅維利這個人不感冒),但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教練約翰·伍登卻持有與此相似的觀點,他認為:在沒人知道具體懲罰是什么的情況下,懲罰才最有效果。
為了說明這個觀點,他喜歡向大家講這樣一個故事:一個牛仔騎著馬,急停在當地一家酒吧門口,走進去,叫了杯冰鎮啤酒。喝完后,他走出去,但忠誠的馬卻不知去向。
牛仔挺拖著重重的步子走回酒吧,把拳頭重重地砸在柜臺上,厲聲喝道:“這里有人偷了我的馬。現在,我再點一杯冰鎮啤酒。等我喝完了,我會慢慢地走出去。我強烈建議偷馬的人把馬牽回原來的位置。否則,德州的一幕將在這里重演——我保證不會手下留情。”
牛仔又點了杯啤酒,喝完后,走了出去。果然,不出所料,他的馬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。正當他準備駕馬離去時,酒保跑出來問道:“伙計,剛才真是帥呆了,不過我想問問,你在德州到底做了什么?”牛仔低頭看著酒保說:“我走回了家。”
約翰·伍登認為:“受你領導的人,就像酒吧中其他的牛仔一樣,對未知的恐懼遠勝于對已知的恐懼。隨著我在執教的道路上慢慢成熟,我越來越依賴于強烈的建議,而不告訴別人具體的懲罰措施。”
在約翰·伍登看來,“當一個人非常清楚某種行為的懲罰措施時,他會下意識地將犯錯的風險和回報二者進行衡量。最終,這個人或許會得出結論,認為值得冒著風險去獲得此回報。但是,如果我不指明具體的懲罰措施的話,就可以避免這些人做出錯誤的選擇。他們不知道為了獲得回報要冒何種風險,因此在值不值得冒險這件事情上,無法得出任何結論。”
沒有人會喜歡處罰,也會主動逃避處罰,但人們往往會對處罰的“成本”進行心理平衡,比如“處罰”本身不夠嚴厲,人們對接受處罰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;還有就是處罰的概率,如果概率小,就會人去冒險。所以,人們不擔心處罰很多時候不是因為處罰力度不夠,而是存在僥幸心理。特別是當人們都抱有僥幸心理的時候,情況應付很糟糕。
美國原國務卿科林·鮑威爾在任旅長的時候,那個時候部隊里常常有人酗酒,也常常出現酒后駕車事故,盡管酒后駕車會受到處罰,甚至降職,但這樣的事情依然不斷地發生,鮑威爾承認自己“都快沒轍了”。有一天,一個軍士長因酒后駕車站在他的面前,求鮑威爾放他一馬,說處罰不只會影響到他,還會影響到他全家。鮑威爾突然大聲吼道:“是你自己辱沒了家門,跟我沒有任何關系!”站起身,一拳重重地砸在桌子上,桌上的玻璃板“啪”的一聲碎了。當時,整個軍營都震驚了,大家不敢相信一向冷靜克制的長官會如此暴跳如雷。
自此以后,再也沒有人敢酒后駕車了,鮑威爾也再沒有破壞過“公物”。但這件事以后,鮑威爾對人說道:“說實話,那感覺好極了,我不怕讓他們知道,碰上這種情況我還可能大動肝火。”
妙就妙在鮑威爾“感覺好極了”,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突然的“爆發”產生這么大的威懾力量,這就是“保持未知的恐懼”的力量。
這是一個重要的領導技巧,如果你在某個“關鍵時刻”還麻木不仁,“跳”不起來,也“火”不起來,你的權力與影響注定會大打折扣。
實際上,權力與影響就是在雙方之間你來我往的“對抗”中慢慢地定格下來的。更多的時候,你需要維持這個平衡。但有時也需要打破這個平衡,建立新的格局。 |